当前位置:
文学评论|朱海波:从三个维度看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的价值
时间:2023-04-26
字号:
来源:聊城市文联

与长新部长的结识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他是聊城新闻界的大伽,也是我新闻入门的老师。当时,他任茌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采访时不但给予很多便利,还给写作以具体指导,使我受益良多。那时的采访不像现在这样便捷,他经常骑着自行车驮着我去采访,现在想来,也是非常难忘的从业经历,现在再找这个场景是不可能了,这个情景我在多个场合说过,让很多老新闻人非常感慨。在此,也向长新部长表示感谢。

后来,长新部长离开了宣传部门,虽不从事这个职业了,但他一直没有放下笔。随着年龄渐长,他的文章内涵更丰富、文笔更老辣、艺术性更强、思想性更深刻,这既是他多年经历的厚积薄发,也是他始终保持一颗热爱之心、敬畏之心的水到渠成。热爱,永远是最美的奋斗姿态,这是对长新部长多年笔耕不辍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 ,研讨《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可从经济、精神、文化三个维度来看,而且要放到时代坐标中来看,既要看到其当代价值,更要关注其长远意义。

作为鲁西一隅的小乡村,乡村振兴先天条件不足,何以成为总书记点赞的村庄?透析这一村庄的发展密码,对于聊城这个农业大市、对于乡村振兴这个“国之大者”都有重要启迪和启示。与过往一些碎片化的作品不同,长新部长的这本报告文学既大气磅礴,又丝丝入理,详细地总结了“耿店经验”,让人读得明白,学得具体,这本书给众多地方提供了答案。看这本书,我们不但要看耿店村的成绩,更要学到其成功的密码,这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把耿遵珠称为中国乡村振兴这场大考中成绩优异的模范生是恰如其分的,其模范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在这片土地上贡献了多少经济增长数据,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更在于其所展现的乘势而为地发展集体经济,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来,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因为工作关系,我到过耿店村多次,对这个村了解较多,所以,别人看到的是字面上的耿店村,我看到的是现实的耿店村,别人只看到耿店村的一夜成名,我却了解这个村走过了怎样的的艰难困苦。习近平总书记说,与困难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我们看耿店村,不能仅仅是对它成功后的艳羡,更应是对其成功摆脱贫困、走上康庄大道的深思,这就是一种精神。在书中,长新部长用“枣木梭子”精神进行了概括,我认为这个概括是十分恰当的。上世纪四十年代,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赞扬了白杨树的伟岸挺拔,给抗日军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我们也要怀着虔诚的心赞美枣木,成为鼓舞和激励一代人艰苦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所在。

经济价值是外在的,精神内涵是内在的,但经过风雨的洗礼,最终都要归结为文化。而这本书的价值,可以归结为,“起于经济,中于精神,终于文化”。这本书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奋斗——长新部长的原话是“枣木梭子皮套股,真拉实拽永不休”,我感觉这话更接地气,也更传神。更多的人弘扬奋斗精神,把它融于实践,就会形成文化,这种文化既深深植根于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之中,又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当代价值,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滚滚洪流中熠熠生辉,并且,它影响的不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影响的不是一代人,而是数代人,多年后,我们回望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比现在更出色、更出彩。

在此,向耿遵珠书记表示真挚的敬意,因为他挺起了鲁西汉子不服输的脊梁,也期待耿遵珠书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更加昂首阔步、奋发有为。

也向长新部长表示由衷的敬佩,因为他对文学永葆热爱之心,给很多人树起了标杆。也期待能读到长新部长更多的精品力作,让更多的人物形象树起来、活起来,让更多的人受鼓舞、受激励。



朱海波《聊城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