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评论|张厚刚:非虚构文学领域的新收获
时间:2023-04-19
字号:
来源:聊城市文联

作家王长新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珠》,记录了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耿店经验以及“耿店经验”的创建者耿遵珠的动人事迹。乡村振兴的实质是精神振兴,这种精神在鲁西大地上实现为耿遵珠精神——在这部书中概括为——“枣木梭子”精神。这部著作是非虚构文学领域里的新收获。

这部作品有以下特点:

一是记录性记录这个时代的巨变中,中国乡村振兴,从物质生产方式到精神生产方式,再到日常生活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变革。世界正处于巨大的转变之中,现代化革命浪潮一波一波催人奋进,中国向哪里去,中国乡村出路在哪,成为一个巨大的时代焦虑和关切,撩动人们的神经,这部作品,从某些方面回应了这焦虑和关切,那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转型,文中的主要人物耿遵珠正是立于这一深化改革潮头的勇者。记录这一位乡村振兴的“模范生”的行动轨迹、心路历程并把捉其精神运动,是这一作品的首要特征。

敞开性中国的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也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当下的时代主题,文中所描述的鲁西乡村、耿店经验、耿遵珠本人,都是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着的乡村振兴经验的总结。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珠以及呈现出的耿珠精神,是一个面向未来不断发展、不断演进、不断生成的。因此,这部著作具有敞开性和未完成性,它将以开放的姿态不断追踪、记录、呈现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持续延伸,记录这位乡村振兴之路上的模范生所体现的不断生成、不断演进、不断超越着的精神。说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仍然有不断补充、不断延长、不断重写的空间。

三是可完善性。非虚构文学的写作难点在于:文学虚构与现实的“非虚构"的边界处理。在现层面当然越实越好,而在对揭示现实”心理依据、精神抽绎上,需要发挥文学的情感渲染功能。在现实的“非虚构”方面,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夯实坚固。如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棚二代”的行动事迹,都需要一些细节填充,耿店作为鲁西大地上的一个小村庄,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它所昭示的不仅仅是土地物质形态使用方面的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新型的符合中国实际、符合未来方向的村文化、乡村生活形态的变化在一些文学细节方面,还隐匿着更丰富的精神和灵魂需要揭示,如耿遵珠精神中的不间断的现代精神、先锋性的探索精神,以及迎接市场主体万变的应变精神等,在文中交代,稍嫌不足耿遵珠精神具有丰富的、不断生成的精神内涵,具有很大的可阐释空间。

(张厚刚系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聊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