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评论|刘广涛:言之有文,行之久远
时间:2023-04-18
字号:
来源:聊城市文联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孔子之话语:“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北周的庚信在《燕射歌辞·角调曲》中写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从此,后人遂有“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的说法。王长新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一书可谓“言之有文,行之久远。”

何以有这样的结论?因为该书善于引用经典。

如果说格言警句的恰当引用为本书增光添彩,那么,本书所蕴含风物典故,则增加了这部报告文学的文化含量。关于本书用典情况,兹举要说明如下——

本书引用的格言警句有:《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P35);《荀子》中的“道虽迩,不行不至”(P48);《论语》中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P4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P193);北宋苏辙《新论》中的“欲治其室,先治其基”(P155);《齐民要术》中的“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P283);《农政全书》中的“水利者,农之本业,无水则无田矣”(P283);《王祯农书》中的“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P283)……(上述页码均出自报告文学《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黄河数字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

本书涉及的风物典故有:

1.关于茌平县的来历及博平镇的历史渊源。茌平古为夷地,夏、商时代属于兖州,西周时代属于齐国。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设置茌平县——因治所在茌山之平陆,故得名茌平。博平县的前身叫博陵,旧址在今博平镇西北三十华里。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六年)置博平县,治博陵,城址在今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西一公里处,因县境广博平坦而更名博平,属东郡。据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博平县志》记载:“大堤(禹堤)之东,鸣邑古河之阳有邑博陵,博平之旧治也,邑傍大堤东隈,因堤取义,号博陵。”禹堤,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所筑的马颊河大堤。《尔雅》云:“广阔曰博,大阜曰陵。”1956年,茌平博平合并,茌平为县,博平为镇。

2.关于孔子回辕处的传说。据史志记载,公元前492年,应赵简子之召,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移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于是回辕归东,返于卫国的陬里,作琴曲《陬操》以哀之。自此始,冲出的黄水支流名曰“鸣犊河”,在孔子欲过河的鸣犊渡口,被称为“孔子回辕处”。博平镇北11里三教堂村,有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石碑,正面有五个大字“孔子回辕处”。

3.关于茌平博平历史名人。茌平博平有义不帝秦的高士鲁仲连,能言善辩的淳于髡,盛唐宰相马周,晚唐宰相张镐,北宋经学家孙奭,金代医学家成无己,金代翰林学士马定国,金代参知政事耿端义,元代平章政事、“神算子”李珪……

4.关于“海二八”酒席。“海二八”是茌平、临清、东昌府三县市区接壤区域最高档次的酒席,以菜肴丰盛著称。只有在为老人庆寿,“会亲家”等大场面才用。“海”是大的意思,“二”是双关数,即“海二”、“二八”。“海二”即两个海碗,俗称“大件”,“二八”即两个八碗:八碗酒菜和八碗饭菜。

5.关于神奇速算术“袖里吞金”。“袖里吞金”(计算不借助算盘)也称“一掌金”,是一种民间手心算方法。古代人的衣服袖子肥大,计算时只见两手在袖中进行,故叫“袖里吞金”。利用手指充当“计数器”,配合珠算口诀进行计算,类似于于一个五珠算盘,最早出现于程大位的《算法统筹》,后被秦晋商人推广使用,鲁商中也不乏“袖里吞金”的高手。

6.关于鲁西牛梭子的民间传统工艺。牛轭,俗名牛梭子,牛耕地时套在牛颈上的曲木,与犁铧配套使用。牛轭状如“人”字形,约半米长,两棱。简陋的牛轭一般用“人”字形的树杈做成,也有找木匠制作,需要挖榫眼凿洞眼,契合比较牢固。博平盛产枣树,枣木牛梭子非常耐用,闻名一方。

上述文化文学典故风物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这部报告文学的内容,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更增加了本书的文化含量。特别是其中的地域风物,具有丰富的民俗学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广涛系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聊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