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花开的声音——高唐新闻文艺看扶贫之梁村篇
时间:2020-07-22
字号:
来源:聊城市文联



花开的声音——高唐新闻文艺看扶贫之梁村篇

王艳华


7月3日,我跟随高唐县“新闻文艺看扶贫”采风团去最后一站——梁村镇。高唐县是我的故乡,然而在走访贫困户的6天中,我对故乡产生一种别样的陌生感。

这天的行程安排的很满,看得出梁村宣委的积极与用心,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梁村扶贫八年来的成果以及乡镇在奔往小康路上的改变。梁村镇宣委徐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文静的女孩,她的手上缠了几圈绷带,但她那天穿了长袖,几次想用衣袖遮住,不想让人看到在带伤工作,这个细小的动作让我对她多了几分敬佩。在她的陪同下,我们走进梁村。


红色梁村——战地之花孕育步步沉香

去往梁村党史纪念馆的路上,还是飘零的细雨,大巴车上的雨刷来来回回地带着我的眼珠子转动,车窗外触手可及的叶子被雨滴一下一下的敲打着,车子的声音掩盖了它们相遇又离别的声音,叶子知道,雨水是滑入土渗入地,去滋养它的根系,让树干更深地扎根于土地,成长的更繁茂,一路护佑它成为参天大树。

梁村党史纪念馆并不是第一站,却是我第一个最想要讲的地方。从来都觉得,红色传播与扶贫攻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最初的革命到最终的解放战争,农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色七月,旗正飘飘,党旗上的镰刀与斧头熠熠生辉,抗战期间工农红军舍生忘死,更有将士护国门,黎民守社稷,他们为国为民前仆后继,至个人利益于不顾,而八年的扶贫攻坚,又何尝不是一场战争,这一次,是政府倾全国之力,帮扶农村贫困户脱贫奔小康,这一个轮回里,是国家大义与个人无私的无缝衔接,民为国,国为民,只有伟大的中华民族,才有这样的个人与国家。

那天,到了纪念馆门口的时候,雨大了起来,就象那次在金光涛老人的陪同下去谷官屯暴动纪念馆一样,突然的大雨滂沱,让我总觉得,是苍穹的倾诉,在倾诉那年那月,革命先躯的不屈与壮烈,也是那天一样的滚滚雷鸣,震撼着脚下的大地,象是炮火中先辈们的呐喊。

徐明怕淋湿了我们,在车门口撑着伞,我却觉得她才是最应该被保护的那一个。

进入党史纪念馆,迎面就是八个鲜红的大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烈的视觉冲击瞬间让人有了一种敬畏的感觉,一点一点看下去,就象是一个一个的镜头,把人带回到抗战年代,每一位英雄,都是一部传奇,只是这传奇是用生命与热血写就。前言上简介了梁村革命早期的抗战史和解放战争时期,梁村人民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北上南下,踊跃参军的革命热情,为全国的解放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张一张的照片拍下来,将英雄的痕迹印在脑海里,李曰棨,李曰甸,李春荣,金谷兰等等革命先躯的事迹一一展现,让人深感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当看到已故的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韩宁夫先生的遗像时,怎么也想象不出,这样一个看上去温和儒雅的老人,曾经参与过多场战役,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他是梁村镇韩庄村人,这个村庄在2017年被授予“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他在1935年考入山东大学时,时逢民族危急时刻,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学生活动,在1937年参加了徐州会战,1938年奉命回乡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开展抗日。正是有了许多的荧火之光,才会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壮大了农村的武装力量,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战争时期他是英雄,解放后,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等职,继续为国家做着贡献。看着橱窗内的老人,怎么都不肯相信他已经不在了,怎么也不愿意那一个个面孔都已经远去,是从内心不愿意让他们离去吧,是想让他们看看如今的盛世。我总想去触摸一下历史的烙印,但是橱窗内外是相隔近百年的时空,那些回不去的年代里,他们为我们铺好了一条和平之路,他们总是让我们饱含热泪且相信光明。这安祥岁月,是战地之花绽放出的漫天彩虹,是四季更替时,花瓣渗入泥土,给我们孕育的步步沉香。


李丙潮——你努力绽放的样子,真帅

第一眼看到李丙潮,看不出他曾经是一个尿毒症患者,面色红润,精神十足,还带有一丝羞涩。

他今年33岁,是梁村镇打渔李村的一个青年,在2014年的时候查出得了尿毒症,那时正值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相信他跟许多人一样,有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规划。我不知道,那个诊断结果,给了他怎样的重重一击。一个朝气蓬勃的大男孩,从此踏上了漫漫求医路。更不幸的是,2014年下半年,他的哥哥也被确诊为尿毒症。兄弟二人每人每周透析三次,巨额的医疗费用把家里的积蓄用完之后,又添了许多外债。一个重症患者都能把一个家庭拖垮,更何况一下子病了两个儿子,他们的父母愁的晚上睡不着,那段时间的李丙潮,感觉不到希望,一方面愧疚没办法帮到父母,一方面自己前途生死未卜,他想不明白,好端端的怎么就一个家里出了两个尿毒症,让本来该报答父母的时候,反过来还让父母象小时候一样伺候他们,爱情与婚姻更是在这个本该谈婚论嫁的年纪里不敢有一丝妄想。前年的时候,哥哥跟父亲配型没有成功,没有等到合适的肾源,不幸离世。谈起他的哥哥,他有着短暂的沉默,双手不安的无处可放,看得出他的心疼与无奈,但是他顾及到我们,还是很快平复了自己的情绪。

听李丙潮讲起从前,总忍不住心里的难过,但是他的娓娓道来里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能看到的都是谈起往事时的云淡风轻,都是谈起政府时的深怀感恩。我想,这样的年轻人,是应该受到命运的眷顾的吧。

打渔李村党支部和扶贫办得知他的情况后,立即着手开展对这个家庭的帮扶工作。他们得知李丙潮与父亲配型成功,但是因为换肾的费用问题,一直没有进行手术,于是积极的想办法去各方筹集善款,通过平安筹和募捐等方式,共为李丙潮筹得善款七万多元,他自己也积极地配合治疗,终于在2019年初,换肾成功,手术后,父子都很平安,59岁的老父亲,用自己一个肾,换取了儿子生命的再延续,在此,真的要为伟大的父爱致敬!

经历过这场大病初愈,经历过这场命悬一线,李丙潮成熟了很多,但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那个自信,阳光,努力的年青人,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他重操旧业,利用生病前学到的技术进行创业。任何工作,起步的时候都不容易,需要资金,厂房,设备。镇村两级又继续对他进行指导和帮扶,帮他申请了免息贷款创业贷,亲戚朋友也伸出了援手,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的木材加工厂建起来了。但是镇村两级并没有因此放手,他们继续为加工厂的销路想办法,出主意,积极推广,让这个加工厂短时间内的毛收入达到了每年十万以上。虽然他现在还需要药物进行排异治疗,但是药费的报销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左右。

李丙潮脱贫后,时刻不忘记自己走过的路上,有多少人曾经无偿地,无怨无悔地帮助过他,他在招工的时候,也对本村的贫困户进行了特殊照顾,尽量把工作岗位留给他们,让他们在家门口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家里。谈起以后,他的脸上满是自信,他说还完外债以后,要增加设备,扩建厂房,把生意做大,来更好的回报社会。

我想,这就是花期吧,经历过凋谢,经历过雪藏,最终会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临风沐雨而后灿烂绽放。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磨难,很可能谁都有需要拉一把的时候,拉住你的时候,你自己是向上的,是努力的,有满满的求生欲,有向着阳光奔跑的力量与勇气,这就是扶贫的精神所在吧,这也是李丙潮能够成为扶贫路上的典范的原因。再次深感扶贫政策的伟大和基层领导干部的不辞辛苦,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需要帮扶的人,扶贫攻坚收官之年必将硕果累累,那些美丽的绽放,必定会开满一路芬芳,他们也会在奋进的同时,回报政府和自己的家乡。


茶棚——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心花在怒放

很久以前,路过几次茶棚,那时候朋友指给我看的时候,我硬是找不到这个村子,来往的次数多了,就注意到路边有一条往东的小路,那里就通往茶棚,记得那时候好象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茶棚两个字,但是车速快了是注意不到的。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我异常的惊讶,为了掩饰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我默默地咽下了想要问的话。其实,有时候我们荒芜了祖屋,踏遍千山万水想要看的风景,望尽天涯,想要欣赏的他乡江月明,都在故乡,都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变化着,存在着,守候着,如若时隔太久不曾到来,再次相遇的时候,它华丽的转身,会让你觉得你是一个游子,这样的古色古香,这样富含文化底蕴的乡间民舍,有曲径通幽,有豁然开朗,有翰墨丹青,有历史印记,这些曾是我们去往他乡,花费钱财和精力想要寻找的景色。我不知道,这些基层干部们,耗费了多大的心血,让一个贫困的小村子,变成了现在这样的风华正茂。

这个村名字的由来,是有着它特殊历史意义的。我在想,那年的乾隆皇帝,坐在当时还没有名字的这里喝茶的时候,在挥笔写下茶棚两个字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古代帝王的情怀与豪迈。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曾经六下江南,体察民情,赈灾免赋。这位勤政宽厚的古代天子,将他的品德也遗留了下来。这里民风淳朴,人们善良勤劳,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村民们一呼百应,积极地配合着村镇两级的扶贫工作,将这个小村子打造的犹如氤氲江南。如若真的有前世今生的轮回,当他再次莅临茶棚,会不会是一位落笔成章的翩翩公子,或是运筹帷幄的商界大咖,或是闲看云起云落的平民百姓,还可能是一位玉指纤纤的小家碧玉,或是一位环佩叮当的大家闺秀,或者是诲人不倦的美丽园丁,等等等等,只有你来过,才会真切的感受到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风里雨里,茶棚都守候在这里,等待赋予它名字的那个人,来一场前世今生的相遇。

沿着临官道的那条路一直往东走,有民间艺术家的墙体手绘,有带着传说印记的茶壶茶碗,拐角处是那口古老的井,象是穿越了时光,带人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豁然开朗处是一座茶楼,旁边的水塘一池碧绿,象是蓬蓬生机涨满了秋池。那天,在蒙蒙细雨中,民间艺术家们正在茶楼内挥毫泼墨,偶尔有一阵风来,掀动他们的衣襟,顿感仙风道骨,象是世外之境,没有喧哗,没有纷扰,他们安静的或坐或立,尽情抒发着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精准扶贫的赞美,对家乡环境的陶醉。颜世亮老师画的金鸡报晓,以啼破长空的姿态,让扶贫路上攻坚之战的决心与力量,跃然纸上,这是他们表达对国家政策支持与响应的方式。还有娇艳欲滴的花朵,在微风中飘然若仙,象要从画中走下来,在那一刻,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那是每一个人的心花在怒放。

茶棚的改变与它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古今结合的村落布局,干净而清新的空气,都让人流连忘返,入选2017年度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也真的是实至名归,村口的聊城北大门,上书茶棚村三个大字,是美妙景观,也有古时威仪,象是一位将军,赫然而立,把守着这处要道,护佑着一方平安。看到它,就觉得踏实,安宁,这就是家的感觉吧。从游子到回家,这个转变仅仅是茶棚一游的距离,真的要为这个村子独具匠心的设计与处处为游人着想的创意点赞!

路上我问了徐明的手,她一直说没事没事,这个文静的姑娘一路陪着,用她的热情与执着打动着我。这次采风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基层干部的年轻化,她们高学历,低姿态,处处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对党的忠诚,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力,让我惊叹,红色根基已经根植于她们心里,她们是基层干部的代表,也是基层工作的楷模,更是人民群众的需要!

六天的采风,圆满结束,收获很多。中午开总结座谈会一直开到接近一点,参与的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感想。这些天的奔波,每个人都很累,特别是摄协于国新主席、微电影协会殷强主席六天全盯在采风上。但大家没一个人说“苦”,大家都感觉这次采风提供了让会员走近民生,了解乡村的机会,让各协会通力合作,将民声上传下达,今后再有这样的采风活动,还想参加。大家的眼里,心里,流露出的是信心,是希望,是对宣传部和文联的尊敬与信任!

再次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那是所有人的心花,那也是祖国母亲的心花,在怒放。八年的扶贫,将要接近尾声的时候,硕果累累,这个结果,是八年来基层干部呕心沥血的付出,是奋进中的伟大农民的自强不息,是各级政府的狠抓实干所得来的,让我们“新闻文艺看扶贫”采风团一路走来,一路满眼芬芳,一路尽是盛世繁花向阳而开!


作者简介

王艳华,女,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人,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